炒股问题_股票问答_专家推荐股票_问股室_问股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罗盘炒股笔记(炒股罗盘)

血液,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生命润滑剂,关于血液的意义,这里不再赘述。本篇,我们将对血液制品行业的商业模式及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尝试探讨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却因医学复杂性而倍感陌生的行业。

  一、概览

  关于血制品,笔者查询了几家代表性的血制品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财报,发现对于其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特点,都有统一的官方解释。这些解释,对于较为深度认知血制品行业,是必需且必要。因此,为了使本文论证的科学客观性,我们将其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1、血液制品行业发展阶段:

  最早的血液制品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应反法西斯战争前线抢救伤员的需要而诞生的,被视为重要战略物资。在血液制品行业发展过程中,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血制品安全事件,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监管,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全球血液制品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2家减少到不足20家(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且产量前五位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为80%—85%,基本垄断了世界上血液制品的供应,行业集中度凸显。根据国外血液制品行业的集中过程,可以看出在充分竞争与较强的监管环境下,产业将不断走向集中,预计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也将持续加强。我国血液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开始时生产厂家仅2-3家。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血浆蛋白的分离工艺开始由盐析法逐步过渡到低温乙醇法,分离技术也由离心法过渡到压滤法。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血站、各大军区下属血站及一些科研机构单位也开始生产血液制品,生产厂家总数达到70家左右。随着国家卫生部明令淘汰冻干人血浆的生产和禁止盐析法工艺的使用,大部分小型生产厂家被淘汰。

  至1998年,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自2001年起,国家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截至目前,正常经营的企业不足30家,这些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有超过半数的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的资格。

  近年来,大型血液制品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使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已形成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新局面。由于政府在血制品企业准入上设置了高门槛,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大型公司在设置单采血浆站方面更有优势,因此预计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整合和集中,集团化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2、血液制品行业的特点:

  (1〉行业壁垒坚固,市场准入条件较高政策壁垒:

  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具有很高的政策壁垒。

  1996年12月发布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健康人血浆的采集须通过单采血浆站进行,而单采血浆站需取得由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才能进行采浆活动,且在一个采血区域内只能设置一个单采血浆站。

  2012年,卫生部《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卫医政发〔2012),要求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当不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少于5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制品。确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注册血液制品品种时,同种成分不同剂型和规格的血液制品应按一个品种计算,增强了原料血浆采集的源头管理。

  2016年,卫计委发布《关于促进单采血浆站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新增单采血浆站设置审批,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单采血浆站管理规范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因此,新设单采血浆站难度明显增加。

  (2)技术和资金壁垒:

  随着血液制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特别是一个从单采血浆到血浆组分分离乃至最终无菌制剂生产全产业链条的技术密集型制药行业,对多达数十个环节的生产和质量稳定性有日益提高的要求,因而对产品研发、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水平、经验积累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血液制品生产的主要成本来自于的原料血浆和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如想降低单位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这一方面要求需具备强大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单位血浆提取的产品数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生产工艺优化以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因此行业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

  (3)品牌和人才壁垒:

  由于血液制品是一种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特殊药品,其质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选择知名度高、质量效果好、品牌声誉好的产品,一旦形成用药习惯,往往会建立起对该品牌的高度信任。由于品牌树立必须经过漫长的市场考验,因此新品牌的竞争性介入较为困难。

  血液制品行业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从研究开发、临床试验、生产再到最终的产品销售,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精尖的人才作为支撑,国际大型血制品企业都有强有力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人才队伍,因此血液制品行业人才壁垒相对较高。

  (4)监管政策严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检测、存储、运输、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具有可回溯性的过程记录,实行全链条严格监管。我国的监管部门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标准,经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审查合格后,才可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活动。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国家即开始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之后,又在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中重申将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总量控制。

  2017年12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修订后的《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以加强生物制品监督管理,规范生物制品批签发行为,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未通过批签发的产品,不得上市销售或者进口。

  2019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开始施行,明确了一定条件下,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但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得在网络上销售;允许药品上市许可人委托其他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和经营工作,但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不得委托生产。

  2020年6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血液制品附录修订稿的公告》(2020年第77号),对血液制品企业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的资质要求有了提升;要求企业定期开展实验室能力评估,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和检验过程信息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要求企业对所有投料生产用原料血浆留样,至血浆投料生产所有产品有效期届满后1年;要求原料血浆留样量应当满足规定病毒的核酸、病毒标志物检测及复测等的用量要求,原料血浆留样使用的容器应当满足留样期间样品保存、信息标识等的需要。

  我国对进口血液制品同样采取严格的管制措施,1985年开始国家禁止除人血白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的进口,2002年起禁止从疯牛病疫区进口人血白蛋白。为了缓解凝血因子VⅢ供应紧张的局面和满足血友病患者的用药需求,从2007年11月开始允许进口重组类人凝血因子产品。除此之外,截至目前未开放其它血液制品的进口。

  二、分类

  商业公司对于血浆的利用,主要将其提取得到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和其他蛋白四种类。因此,接下来我们将血液制品按照种类进行研究,探究各血液制品,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情况。

  2.1白蛋白

  白蛋白,在血浆总蛋白成分中约占60%,它在体内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分泌。

  2.1.1功能:(1)维持机体渗透压,及组织与血管间水分的动态平衡,临床应用于解毒、防止休克、降低颅内压等;(2)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疾病发生或者增强体质,便于疾病治疗后的机体恢复。

  2.1.2供求情况:

  (1)从供给端来看—— 一方面,政策的限制使国内企业产能无法大规模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人血白蛋白热稳定性较高,容易高温消毒。因此,人血白蛋白是国内唯一可以进口的血制品,又因国外的血制品巨头产量较多。

  根据米内网数据,将人血白蛋白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终端销售额和零售实体药店售额加总,得出2015-2020年中国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且2020年中国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估计为237.68亿元。并且2017-2020年,我国人血白蛋白国产占比呈下降趋势,比重从2017年的42.57%下降至2020年的35.12%。

  (2)从需求端来看——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扩血容。

  从竞品角度分析,其廉价替代用品主要包括明胶类、多聚葡萄糖类和羟乙基淀粉类,但目前这些替代品的市场规模较小,2018年仅有7.4亿元,加之从疗效、副作用上来看,均不如人血白蛋白,因此对其冲击不大。

  从需求数量角度分析,对比中美人血白蛋白千人用量,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为667克/千人,中国为306克/千人。2020年我国人血蛋白每千人用量已增长至429克/千人,到达约美国水平的60%。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仍有加大提升空间。所以,需求端上,假设从当前每人429克/人,按老龄化增速4.5%递增,2025年每人511.59克/人,测算出需求为6006万瓶到7162万瓶。

  (3)从价格端来看——2015年开始,国家放开血制品价格管控,人血白蛋白价格升幅高达22%,随后2017年开始,两票制影响了血制品企业的销售,白蛋白的销售价格也开始回落。

  2.1.3 风险

  风险提示,目前人血白蛋白由于存在部分滥用情况,因此可能将被列入辅助用药,加之,我国对辅助用药存在一定限制等,将可能对其需求量产生一定影响。

  2.1.4产量

  2014-2021我国人血白蛋白(折算10g/瓶)批签发量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人血白蛋白(折算10g/瓶)批签发量为6038万瓶,同比增长10.94%。2021年Q1我国人血白蛋白(折算10g/瓶)批签发量为1162万瓶。

  (1)产率。

  对于人血蛋白赛道,用每吨产量衡量企业的生产能力至关重要。每吨产量,即每吨血浆可以生产出多少人血白蛋白,目前,国外具体及极少数国内企业生产白蛋白的技术比较先进,用的是低温乙醇法+精制纯化法生产,而国内大部分企业采用低温乙醇法+离心法生产人血白蛋白。因此,在接下来的公司对比之中,产率的比对是重要的指标。

  (2)投产销率。

  投产销率=投产率x产销率,即当年采浆量有多少投入生产,而生产的产品有多少完成销售。由于白蛋白可以进口,所以在白蛋白不受国内血制品周期影响,并且我们缺乏足够的数据,叠加白蛋白可能将被列入辅助用药,需求量受到影响。产销率我们假设中短期不变,约为1 。

  3.1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种类基本是静丙。静丙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它可以用于提高免疫力,抵抗急性感染,而且更重要的是调节自身免疫,在慢性自体免疫病中空间广阔。

  由于我国限制对静丙的进口,因此其销量、收入增速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加之,由于我们无法获得较准确的投产销率数据,因此,我们按照:销售收入=销量*单价,进行预测。

  3.1.1 供求情况

  (1)从供给端来看——由于进口限制,静丙市场完全被国内企业占据,整体市场规模大约60多亿元。一瓶静丙的诞生,需要通过血制品采浆(3个月检疫)、生产(2-3个月)、批签发(1-3个月)、销售(1-2个月)等大概耗时90天,所以,相对市场需求,供给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近两年的供给端增速下降,主要是为了去库存。2020年,其批发量增发,累计1325.4万瓶(2.5g/瓶 ),同比增长7.1%。2021Q1,静丙批签发量同比下降37%。

  (2)从需求端来看——目前,我国静丙主要用于抵抗急性感染,而在欧美,静丙主要用于调节自身免疫等慢性病领域。而慢性病在用药量上远高于急性病用药,加之我国对于罕见病用药的医保支付力度较低,因此,导致我国对静丙的需求量不高。

  (3)潜在空间

  2017年,新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增加了静丙的适应症规模,这给静丙的需求量大规模提升。在此之前,我国白蛋白(国产+进口)估计需要投浆14000吨,远高于静丙的约500O吨,我国的血制品消费市场仍由白蛋白拉动,类似于发达国家1980年之前的格局。

  并且,费用高、医保报销少,是静丙临床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新医保及未来医患教育意识增强,更多的适应症将纳入医保。因此,从这点看,静丙规模驱动将会成为可观的预期。

  3.1.2 验证

  (1)周期时长

  我们从销量着手分析上述逻辑,前文提到,监管层为了控制血制品行业的快速扩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其每3-4年会进行一次调控,或紧或松,从而导致该行业变成周期性的行业。

  2015年开始,我国血制品价格为政府定价,并且静丙不能进口,只能国产,所以静丙的周期性主要受销量的影响波动,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销量呈现三四年左右的一个周期波动。

  当出现利好政策时,市场上的销量上升,渠道、生产企业开始去库存,销量也随之提升。但是,随着政策不断收紧,市场上的需求下降,渠道、生产企业开始出现销量下降的现象,收入增速随之出现下滑。

  2019年中报,其静丙的收入增速为73.67%,较2018年中报的-16.92%上涨90.59%,说明2019年将开始新一轮的周期,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测一致。

  因此,我们假设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地提升,以及参考国际经验来看,静丙的需求拉动作用会不断l增强,我们假设到2028年,静丙的需求量会逐步增加。同时,假设其销量会大致根据其历史周期波动,每三年一个周期,其中一年增速较快,剩下两年增速较慢。

  (2)空间

  从历史价格变动来看,2015年,由于血制品放开价格,导致2016年其价格猛涨,渠道商开始囤货。随后2017年实行两票制以来,小渠道商抛货,大渠道商去库存,价格上涨受限,销售额下降。

  从价格端来看,渠道商去库存接近完成,未来随着需求不断增强,静丙会步入量价齐升阶段。

  2019年前三季度,静丙实现收入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56.7%,而批签量同比增长13.4%,收入增速大幅高于批签量增速,说明库存大幅减少。

  3.1.3 估量

  (1)假设其销量随着周期波动,我们根据近两个周期的高点,求出其周期高点增长率为72%,但是随着其收入体量增大,周期波动幅度会逐渐减小,假设每个周期周期高点增速递减10%,而周期低点增速为近两个周期的低点平均增速-4.6%。

  (2)假设随着价格市场化,静丙的价格每年按照3%(CPI)增速增长。

  4.1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蛋白质,其在血浆蛋白中占比只有1%。其产品类别包括: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皿、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编号有Ⅱ、I、IX、X)等。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它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用于血友病的治疗上。其中,人凝血因子V是凝血因子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的发现为治疗血友病带来了标志性的意义。

  4.1.1 技术

  目前,由于技术限制,我国血制品企业还是以人凝血八因子技术为主,生产人凝血因子V3、复合酶(PCC),而重组凝血八因子依赖进口。

  由于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极少,1吨血浆大概能提取25千克白蛋白,4千克免疫球蛋白,却只能提取0.3千克凝血因子。所以,这门生意技术壁垒很高。

  血友病,最早记载历史出现在公元初世纪,它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出血不止,但是千百年来该病却一直无法得到诊断和有效治疗。直到1937年,美国医学家Patek和Taylor,发现血友病患者是由于自身无法产生凝血因子,血友病的病因终于得以诊断。

  他们根据缺失的凝血因子类型,血友病分为三类∶甲型血友病、乙型血友病和丙型血友病。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竞争,国外治疗血友病的方法已经较为先进,其用重组凝血因子逐渐替代了人血源凝血因子,使得重组凝血因子成为治疗主流。

  然而,在国外凝血因子的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背景下,国内凝血因子技术,发展却极为滞后。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从血友病的发病率上看,约为万分之一。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血友病患者超过10万人,大约有85%为甲型血友病,但是目前诊疗率不到一成;另一方面,国内血制品企业的技术落后,一般还是采用改良的低温乙醇法和部分工段柱层析法。截止发文,拥有较为先进的凝血因子技术企业主要是华兰生物。

  因此,考虑到人凝血因子的供给依赖血浆采集,人凝血八因子的供给增长相对稳定,但在未来极大可能会以重组凝血八因子为主。

  4.1.2 供求情况

  (1)供给方面——我国凝血因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目前,我国凝血因子市场规模大约在7亿元左右。为了解决凝血因子短缺问题,监管层放开了重组凝血因子进口。这一政策使得我国重组凝血因子市占率已经超过人血凝血因子。

  因此,我国重组凝血因子市场外国企业市占率接近九成,市占率排名前三依次为拜耳公司(市占率61.52%),其次是百特(17.73%)、诺和诺德( 12.24%)。

  (2)需求方面——我国血友病治疗以紧急或按需治疗为主,致残率高达70%。国外目前采用的是预防治疗,即为预防出血症状的发生,每周定期注射凝血因子使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浓度达到正常人水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高额的医药费用,对于采用紧急治疗还是预防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生活水平。好消息是2017年新版医保增加了人凝血因子的适应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凝血因子的需求。对比国际经验,由于重组凝血因子不受血浆原料所限,技术迭代逐步成熟,病毒传播性、安全性及延长有效性方面均较血源性具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华兰生物并没有披露重组凝血因子研发的新进展。

  (3)价格方面——重组凝血因子大致是人凝血因子价格的两倍。但随着国产替代化后的成本下降和医保报销比例增加的情况下,重组凝血因子制品市场空间将会持续提升。

  5.1 其他血制品

  其他血制品的种类,目前市场上主要以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为主,我们依次分析:

  (1)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由含高效价破伤风抗体的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或经批准的其他分离法分离纯化,并经病毒去除和灭活处理制成(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

  根据药智网的研究资料显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药物短缺是常态,市场远未饱和。但因血源不足原料受限(产品受免疫、效价等因素制约)等原因,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偏高,同时又因为定价限制,企业生产积极性并不是很理想;医院考虑到产品特性及成本,也不愿意多储备。这导致破伤风人免疫蛋白的需求较为紧缺

  (2)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随着z时代以及新消费经济的崛起,养猫、养狗数量增加,狂免销售量呈现为显著上升趋势,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0%。

  三、再梳理

  从上文的梳理和探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血制品行业在我国是个稀缺的行业的结论,稀缺于他的高准入门槛,在于它的供求不平衡。具体而言:

  3.1趋势

  (1)从中长期宏观看——一方面,血制品行业作为一个资源型行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护城河;另一方面,因政策对血浆站数量监管严格,而下游需求不断提升,故在一段时间的政策收紧后又不得不允许增加采浆站的建设。

  所以,血制品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较大),这在该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已经得到体现。整体来看,这个赛道长期发展较为确定,因而财务数据较差、政策偏紧时,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跟踪、总结。

  (2)从研发和管理角度看——血制品的公司,讲究品种多样性及管理先进,其吨均采浆量及投浆利用率具有较高的要求。

  (3)未来的驱动—上文说道,血液制品是从人体血浆中提取的。在人的全血中,有50%的成分为血浆,而血浆中有8%为血浆蛋白,血浆蛋白通过分离提纯能够得到白蛋白(60%)、免疫球蛋白(15%)、凝血因子(1%)和其他蛋白(24%)。而这些种类的血制品,最大的关键,依赖的是血浆的供给。因此,各个产品未来增长都要看采浆量供应情况。

  3.2验证

  那么,问题来了:

  (1)一个企业是不是拥有的采浆站数量越多,它的采浆量就越多呢?根据我们在各上市公司的年报调查发现,这种理论上是正相关的,但并不一定。比如血制品龙头华兰生物和天坛

  比如,华兰生物2016年有24家单采浆站,上海莱士有39家,但是,华兰的采浆量却有1020吨,远高于上海莱士的900吨,位居同行业第一。

  (2)一个企业采浆量越多,其主营收入就越多?

  我们比对各上市公司的财报发现,这个要看技术和产品,技术越高,提取的产品种类越多,稀缺产品的附加值越高,收入才会越多。

  综合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指标,叫:单浆站贡献收入。即,每个单采浆站能采多少吨血浆,每吨血浆能带来多少单位收入。

  比如2020年天坛生物拥有58个采血浆站,采浆量达1714吨,吨均收入2010000元,吨净利润55万元;华兰生物拥有25个采血浆站,采浆量1000吨,吨均收入2590000元,吨净利润1840000元。

  于是,血制品企业收入大概的公司为=单采浆站数量x单浆站贡献收入。

  如果要细分到具体业务,公式大致为:

  国内血制品市场=白蛋白批签发量×白蛋白价格+静丙批签发量×静丙价格+凝血因子批签发量×凝血因子价格+其他

  四、公司的对比

  4.1标的

  华兰生物

  华兰生物——经营宗旨∶以质量安全保证信誉﹔企业精神︰团结开拓敬业奋进﹔质量方针︰血液制品安全无极限﹔企业理念:一切为了人类健康。

  华兰生物成立于1992年,是从事血液制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首家通过血液制品行业的GMP认证。作为国家定点大型生物制品生产企业,通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华兰生物拥有20余家全资控股子公司,截止发稿日总市值超过675亿元。

  目前,华兰生物拥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外科用冻干人纤维蛋白胶、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VIII、外用冻干人凝血酶、人纤维蛋白原等以“华兰”为品牌的血液制品11种、38个规格,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最高和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之一。同时,其疫苗业务占比逐年上升且市场占有率不断加强,截止2021年Q3,华兰生物的血制品和疫苗业务基本不分上下。

  天坛生物

  天坛生物——企业理念︰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企业价值观︰爱与责任﹔企业愿景∶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血液制品专业公司。

  该公司及所属血制公司依托国药集团与各地战略合作背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支持。长期以来“蓉生”牌系列血液制品在中国血液制品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曾被卫生部誉为“血液制品典范”,赢得了极高的市场美誉度

  天坛生物公司是一家从事疫苗、血液制剂等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目前拥有全国最多的采血浆站,多达58个。血液制品业务方面,以子公司成都蓉生作为业务主体。旗下“蓉生”牌系列产品以其质量、安全性和品牌等综合优势在国内血液制品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赢得了较高的市场美誉度。主要产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以及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

  博雅生物

  博雅生物——囊括企业精神、使命、愿景、战略目标、管理理念、核心价值观。

  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以血液制品业务为主,其次是复大医药经销业务,它是集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产业集团。公司现有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3大类7个品种21个规格的血液制品。

  4.2 业绩及盈利能力

  从业绩上看,华兰生物最好,增速走势也是比较好的,这和公司有疫苗业务相关,疫苗业务占比达48.19%。天坛生物营收虽然比博雅生物高,但是毛利率相比低很多,且是3家中最低的,主要由于其因为疫情带来的停工及复工后防控限制等,影响采浆工作及生产工期安排,带来采浆成本、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叠加投资收益大幅减少。而在净利率方面,博雅生物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导致糖尿病业务和采浆量同步显著影响了利润下降。

  4.3 费用的控制

  销售费用率指标上看,博雅生物和华兰生物呈上升趋势,主要系本期销售收入增加,相应推广咨询费增加所致。值得说明的一点的是管理费用这块,从2018年开始,管理费用不包括研发费用,因此从管理费用指标可以看到,从2018年开始管理费用率大幅下降。

  综合来看,天坛生物期间费用率为是三家中最低的,控费能力相对不错。

  4.4 偿债能力

 最近三年,这三家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差不大,都在14以内%左右,华兰生物甚至是从2020年才开始有有息负债率,因此,对于血制品企业来说,债务的费用短期看不用担心。

  4.5运营能力

  2017 年,国家实行“两票制”政策,血制品企业受“两票制”影响,销售方式也逐渐由经销转向学术推广。各血制品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在2018年左右见顶后开始回落,天坛生物有所上升是资产重组,这两年相对平稳。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华兰、博雅逐年增加,而天坛生物可以说是没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主要是前两者分别进行疫苗和代销业务导致回款较慢所致。

  五、总结

  研究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1)增长方面——供给端高度管控且产出受限,需求端不断增长,卫生事件进一步刺激了这种局面。这意味着,在需求端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谁的浆源获取能力强,谁的成长性更高。

  所以,未来的长期逻辑是看浆站数量规划,短期可以看国内厂商抢占人血白蛋白,以替代血制品进口部分。另外,由于近几年采浆站新设很少,而2020年底云南采浆站政策放宽,需要关注其他省的政策是否也有放宽安排。从目前的产能来看,政策放宽天坛生物因有扩张规划,更加收益。

  2)盈利能力——血制品受政策监管,拥有高技术、高投入、稀缺性等特点,壁垒

  较高。加上峰值零售价限制取消(稳中有升,注意价格涨幅过大仍会被监管部门询问)),卫生事件供需矛盾进一步提高稀缺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3)后续跟踪——血制品企业的浆站资源(数量、产能)、血制品品类、血制品供需关系及价格变动。

  4)风险因素——产品销售不及预期、血制品行业政策风险、全球卫生事件出现变化等。

  所以,短期来看血制品行业竞争的核心就是浆站,未来谁能有更多的在营浆站在手,业绩弹性也会比较大,比如天坛生物。

  但若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优质且有前景的公司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长动力保证第二、第三产品曲线,这就要看公司的战略方向、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和进展效率。

 

 

记账,是最基础的理财方法之一,它能让你一目了然看出某月、某季、某年你的收支状况并很快分析出哪些花销合理,哪些支出浪费多余,钱是否用在了刀刃上。使你对自己或家庭消费能达到的程度和所属阶层一清二楚,不至于糊里糊涂过日子,也督促你更加理智、理性、合理的规划未来。

联想到炒股上,无论新老股民,买卖股票的种类,一年交易的次数可真是不老少,很多散户买卖完一只股票就像猴子掰包谷似再不看、不管了,这样做其实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如果能长期关注某几只股票并加以记录,你就会对这几只股产生了感情,对它的脾性了如指掌,对它的情况如数家珍,何时价位买进,何时价位卖出有了灵犀和灵感,操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感觉像自己在坐庄。

散民始终是庄家的口中肉,如果小散自己肯花时间把每笔股票交易的买卖时间,价位,股数,持仓成本等用记账的方式记录下来,经常翻翻看看想想,对交易者而言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再买卖股票时心态会淡定从容平和很多。一旦心中有数,无论做什么事就会不慌不忙,不急不燥,沉稳持重,就会减少盲目冲动的下单次数,遇到再大的风浪也会用脑去评判,用心去体会,不会人云亦云随大流。交易心态一旦平稳下来,交易水平立马就会前进一大步,交易状态也会上一个大台阶同时离赚钱也就不远了。

用Excel表格做交易记录,并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让你收获满满。因为亲自记录,数据来源详实可靠,没有欺骗性,分析评判股票的准确率会高很多。它让你能尽早发现交易中存在的不足、弊端及错误。因为有原始记录,你不会被外界的信息搞的晕头转向,眼花缭乱,而做的分析更是建立在有依有据,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不会差之分毫,失之千里。每笔交易成功在哪,失败在哪,为啥亏钱,为啥挣钱,钱挣在那支股上,亏在那支股上,成功原因,亏损原因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详详细细,一看就明白。下次再交易就会引以为戒,不盲目下单,不打无准备之仗,避免犯致命的错误。也能让你对自己的交易风格进行准确客观的评判,让你对自己一年交易多少次,买过多少只股,操作频率有多快,是适合短线还是中长线的交易风格有了基本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了解的更清楚透彻,适合的交易模式有了清醒的意识。

我们炒股的目的是为了挣钱,改善自己的财务状态,增加外来收入,使自己生活更美好。但实际上往往事与愿为。毕竟在股市上,挣钱的人总是极少数,要不然也不会有“七亏二平一赢”这种说法,怎么能进入到“一”的行列,是每位股民需要开动脑筋多思考和花大力气下很工夫的硬框框,没有捷径可走。成功者也是经过反复试验总结,不断试错改错,一点一点逐步改进提高,比常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才最终采摘到了胜利的果实。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买卖股票,从记录开始。

微信公众号:管理顾问(guanli223),每个管理者及有志管理的人都在关注。

 

[罗盘炒股笔记(炒股罗盘)]

引用地址:https://www.cha65.net/202311/40006.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