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问答_专家推荐股票_问股室_问股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埔洋,新埔洋号油轮属于哪个公司_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新埔洋,以及新埔洋号油轮属于哪个公司?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学一点历史——汕头路名及潮汕地名的由来

 

汕头路名 城市的记忆和名片汕头中心城区的路名除了一些是用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之外,有的表露了不同年代的政治色彩、有的是借用不同时期的人文景观、有的是依据地理的特征等等

有人说,路名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名片,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多种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

本文的主题是汕头中心城区的路名。说路名离不开路的辟筑,早在汕头列为通商口岸时,居民区已逐渐向西南面的海滩呈扇形扩展,形成升平路以南的路网呈环形放射式,以北呈棋盘式,但人们可走的多为小街窄巷。到了民国中后期,地方政府着手规划改建,拓宽铺筑马路,把老市区与石奇碌连成一片,扩展了市区面积,出现了“建筑业之兴起,盛极一时”的现象。原有的小街窄巷被逐步拓宽为马路,先后出现了福合路(1921年筑),升平路(1923年筑),外马路、南海路、同平路、福平路(1924年筑),国平路、至平路、福平路(1925年筑),镇平路、利安路、安平路、公园路(1926年筑),火车路、新兴路、居平路、海平路(1928年筑),商平路(1929年筑),镇邦路、永泰路(1930年筑),五福路(1932年筑),共和路、大华路、华坞路、博爱路、德兴路(1934年筑),同益路(1935年筑),利安路(1936年筑),饶平路(1947年筑)等马路……时至今日,汕头中心城区的马路不少于二百条。有马路就有路名,通过对路名的溯源探隐时发现,汕头中心城区的路名除了一些是用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之外,有的表露了不同年代的政治色彩、有的是借用不同时期的人文景观、有的是依据地理的特征等等,若将这些路名串联在一起,其实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

表露不同年代的政治色彩

在今市印刷厂前面一段路为韩堤路,其名固然有一定的地理特征,但更大的意义在于纪念备受潮汕人民崇敬的韩愈。韩愈被贬潮州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奉若神灵,“从此江山改姓韩”,由此韩堤路如同潮州的韩祠路、昌黎路一样,都是为纪念韩愈而定名。

1925年,孙中山去世,为了表达对这位革命领袖的纪念,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建设中的道路、公园、学校以“孙中山”命名。从此“中山路”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广州政府控制的区域有限,最早的“中山路”还都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在南粤一隅,1926年由汕头市政厅辟建的中山路,从它建成之日起就以“中山路” 冠名,在当时国内以此命名的路名还为数不多。现在的大华路原称“逸仙路”, 同样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逸仙是孙中山的号)。1928年铺筑的新马路、中马路,后在1947年前后为宣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民族、民权和民生),分别改称为民族路、民权路,至于民生路则是原名。1931年和1935年分别筑成的共和路、博爱路,也是以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取名的。

外马路在1946年曾改名中正路(中正是蒋介石的名,介石是字),与其时国内出现的众多以“中正”命名的建筑及路名一样,那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达其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一命名迅速被更改,外马路也得以复名。

大学路是汕头市区西北部的主干道,50年来竟然改了几次路名,理论上说是时代的需要。昔年的乡间土路,1959年开始铺筑沙土路面,适逢全国正掀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运动,所以路建成后被命名为社会主义大道;1976年重新扩大路基,此时“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浦与莲塘一带建起了学农基地和五七干校,所以改名为五七路;1980年路面再次拓建后,有着“文革”烙印的五七路改称浦路;1985年以后,在浦地界内崛起了汕头大学这座高等学府,因而在1986年6月19日被命名为大学路。

地处葱陇的红领巾路始筑于1959年,在筑路时发动小学生、少先队员参加义务劳动,因此建成之后便命名为红领巾路。此路在1982年拓建,还在与大华路交界环岛安置一座“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雕塑,有不知情者竟称是“有了雕塑之后才将那条路改名红领巾路”。

在“文革”期间,汕头也和其它城市一样,不少路名因属“四旧”被改掉,取而代之则是“政治贴纸”,于是就有了东方红大道(外马路)、人民大道(安平路)、解放大道(民族路)、反修大道(大华路)、反帝大道(西堤路)、赤卫路(德兴路)、新红路(镇平路)、红旗西路(杏花路)、延安路(至平路)、延安横路(居平路)、文革路(镇邦路)、东风路(升平路)、向东路(商平路)、卫东路(永平路)、胜利路(同平路)、新华路(利安路)、红卫路(公园路)、永红路(永泰路)、新风路(杉排路)、五星路(五福路)、立新路(福平路)、红桥二路(二马路)、爱民路(瑞平路)、红亭路(民生路)、先锋路(海平路)、红阳路(国平路)、红建路(光华路)、八一路(民权路)、爱国路(同益路北段)、五一路(同益路南段)、爱华路(博爱路)、红专路(饶平路)、华武路(华坞路)、红阳前路(褔合路)等,直到1980年后,才逐步恢复原名。当然也有例外,如招商路,“文革”时改名南海路后便一直沿用至今。

借用不同时期的人文景观

每个城市对马路命名,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汕头老城区有些马路,是借用不同时期的人文景观来命名的。永平路的得名来自该地段的永平酒楼,后来成为永平路2号的永平酒楼是一座四层楼建筑物,建于1922年,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汕头埠可算得上是地标性建筑物,所以隔年在辟路时便以此建筑物作路名。

旧公园前路所在地原为洪厝花园,后来成为惠潮嘉巡道行署属地,1921年行署前空地被辟为“第一公园”。1931年,公园地皮被卖,建起了成片民宅。此后附近的小公园逐步成型,“第一公园”之名被旧公园取代,因而后来拓建的街路,仍保留旧公园地名。

中山路花园里,原名花园路,因为在民国时期筑建时,当时的花园路5号是汕头九大私家花园之一的物竞园,故借花园命名。

公园路的出处来自于中山公园,1926年中山公园奠基兴建的同时,进入公园这段路(公园正门至外马路以北)也在铺筑。1971年又建成外马路以南路段,将中山公园与人民广场“串”起来。

自1924年以后,汕头石砲台改为“惩教场”(即监狱)。故此,碕碌通往石砲台的路就叫“惩教路”,1953年拓建后仍称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才改为新陵路。

1928年铺筑的迴澜路,因为地处迴澜新溪而得名。迴澜路的一侧便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汕头站,故此后改称为火车(站)路。同样以潮汕铁路命名的还有潮汕路,它是潮汕铁路在汕头市区的一段路基,1982年和1989年分别拓建。而汕樟路的得名,则缘于1923年修筑的汕樟轻便铁路(即汕头至樟林),1933年停办后便留下汕樟路路名。

德记前路、德记后路名来自于英国人德谪1862年在海土乾内街6至14号开设“德记洋行”,后来称洋行正面的海滩和篷棚屋为德记前路,洋行后面为德记后路。

海关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因所在区域为海关属地(市民称为海关前),有海关钟楼、验货厂及职员住宅,故名海关路。

位于陵海村的三让路,其路名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依据《汕头地名志》的说法是取“礼让三先”之意。但原住民却有另外说法。1907年吴氏后人在此创建三让堂,纪念先祖吴复古,供吴氏子弟读书。三让堂在汕头沦陷时被拆,吴氏后人便把学堂附近的灰路顶称为“三让路”。

光华路,其得名来自于1916年此地(原称作鬼仔埠)开设的耀华火柴厂(后更名光华火柴厂)而演化为光华埠,再到1951年在此开办的光华农场,故此1957年筑路后便顺其自然以“光华”命名。

华侨新村路缘于华侨新村的形成,此处原是华坞乡涂田耕地,1955年市政府在此建设3幢华侨公寓,随后华侨私人购建住房23座,形成华侨新村住宅区,后来建成的马路就以此命名。

见证不同年代的地理特征

此外,还有一些路名是按照地理位置而定名的,我们仅从路名便可看到老汕头地理变化的影子。

盐埕路、盐埕后路以及华坞路、华坞村大路的命名都与昔年这里盛产海盐有关。清乾隆年间,这里己有盐民和渔民定居,每当晒盐时,盐埕一望仿似皑皑雪花,古文“华”的意思就是花。沧海桑田,后来修建了马路就以此命名。

杉排路得名始于杉排街,杉排路是杉排街向海滩延伸的见证。从有关资料中可看到,杉排街在未成街之前,是江海交汇的塭地,曾是粤东的杉排集散地,因而在上世纪30年代先建成杉棑街,之后再延建杉排路。同样,永泰路也是永泰街的延续。

外马路,1924年开建前是小土路,因紧靠海岸边缘,沿路以南是滔滔海潮,故称外马路。与其平行、相邻的另一条路顺理成章地叫内马路。

跃进路的前身是海滨路,是因上世纪40年代初建时濒临海边而定名。抗战胜利后,这里是国民党政府审判厅驻地,因而改称审判路,1957年才改为今名。

长平路,始筑于1929年,时为通往汕头飞机场的主干道之一。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拓建,因在长厦村与平原村之间,各取首字定名为长平路。

护堤路,因沿梅溪西堤而筑;西堤路地处老城区西部海边,路沿海堤而筑,故分别称为护堤路和西堤路。汕头人至爱的海滨路,因为临汕头港海滨,故名。南滨路位于市区南岸,与北岸的海滨路隔海相望,初定名为澳路,建成后定名南滨路。杏花路,早年开建时因路南有杏花村,故取村名为路名。春杏路,原称妈宫前,因处于迎春桥与杏花桥之间,1980年更名春杏路。新美路因东接金新北路,路中段有美术印刷厂,故名。金陵路,因处于金砂与陵海之间,故取两地名首字为路名。金港路、金埕路与金丰路,都因处金砂村内而以“金”字冠首。

大约在上世纪末起,由原来的沙地和填海建成东区马路,市规划部门作了统一的命名,东西走向的以“水”命名,如长江路、黄河路、浦江路、练江路、榕江路、珠江路、韩江路、江路等;南北走向的以“山”命名,如嵩山路、黄山路、衡山路、泰山路、华山路、庐山路、天山路、大北山路、大南山路、凤凰山路等,所有路名见证了汕头中心城区地理的变化和市政的发展。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NO.1 因实体方位而得名

一、潮汕地名与地理特点、位置或数字密切相关的

1、带有东、南、西、北、内、外、前、后、口、阴、阳等方位名词,直截了当指明地名所在的位置,如揭阳、揭东、揭西、溪东、溪西、北湾、南湾、寨内、外埔、田心、西港、港内、湾头、东港、前溪、港口等,或定其位,或取其性质特点。

2、有的则直接用数字来排列顺序,如陇一、陇二和横一、横二等。这类地名让人一看就知道所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对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很有帮助。

NO.2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二、潮汕地名与形状,或与某一突出山川、河海的位置密切相关的

1、虎屿、羊屿、狮山、象山、鸡笼山、莲花山、双髻山、双乳峰、香炉山……这些对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进行形象性描述的地名,或象其形、或状其貌。

2、土壤、水文的特色也是命名的依据,如红涂岭、白沙、淡水、急水、赤坎、青澳、乌石等。土壤颜色的不同、水质的清浊、水流的缓急也都成了地名的专名部分。

3、潮汕地区海岸线漫长,沿海各地辟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因而地名中多有“海”或“港”字,如澄海、靖海、海山、海门、潮港、上港、西港、仙港、沫港、港畔等。

4、潮汕江河纵横,统称为“溪”,滨河而居的村落便称为“某溪”或“溪某”如潮阳的东溪、范溪、桃溪、那溪、流溪、全溪、里溪、龙溪、溪口、溪北、溪头、溪美,澄海的新溪、前溪、南溪、溪南等。

5、反映滨海地名的还有“埭”和“塭”字,仅澄海就有海埭(海岱)、上棣、埭头、尾埭(美埭)、上埭尾、下埭尾和东塭、公塭、老田塭等。

6、潮汕地名高频用字的“陇”意指江河或海边冲积而成的沙脊,如汕头的金陇、西陇、下陇,惠来的寄陇、华陇、东陇,澄海的冠陇(冠山)、东陇(东里)、内陇、横陇、梅陇、陇尾等。

7、“坑”的本意指山沟,带坑字者必定是山区,如揭西柑坑、泮坑、山东坑等,凤凰山区有月藤坑、四水坑、南坑、石坑、坪坑、坑美等。

NO.3 因经济物产而得名

三、经济的发展促使聚居地的形成,聚居地的地名往往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记录,从地名中可以窥见当地经济类型及其特点。

1、潮汕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方式,不少地名便带有“洋”字,如汕头牛田洋,潮阳的北洋、前洋、洋心,惠来的埔洋、洋尾,普宁的涂洋、什石洋,揭阳的西洋、翁洋,揭西的南洋、后洋,潮州的洋东、洋头等。

2、直接以“田”或“园”作地名的也有很多,如澄海的田寮(龙田),潮阳的凤田、官田、仙田、海田、南田、西田、桃园、旷园,惠来的何田、彭田、图田、詹厝田、华园、美园等。

3、潮汕商品经济活跃的,潮州府城有竹蔑街、打石街、打银街、当铺巷、东丰栈巷、元盛栈巷;潮安铁铺镇、揭阳锡场镇、河浦玉石村、澄海盐灶乡等等。

4、在潮汕城乡,以当地著名土特物产作地名的比比皆是,如:棉城、棉湖都因遍植木棉树;榕城多榕树、樟林多樟树,梅林镇梅树成林,枫溪区、枫溪村便是枫树成林。

5、饶平汤溪镇、丰顺汤坑镇、揭西汤前村和流沙汤坑村皆因当地有温泉。

6、茶园村盛产油茶、白藤村盛产白藤、荖园村曾集中种植荖叶树、南澳紫菜石常年长紫菜。

NO.4 因时代政治而得名

四、特殊的人文地名,带有命名时期的政治色彩,烙下时代的印记,大多是政区地名、聚落地名和文化地名。

1、潮汕很多城镇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

2、饶平县城黄冈镇丁未路是为了纪念丁未黄冈起义。

3、汕头市区的民族路、民权路和民生路显然是民国时期用孙中山“三民主义”起的路名。

4、“七日红公园”是为纪念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曾在这一带坚持7天而命名。

5、潮阳红场镇清代时叫林厝村,1955年为纪念革命苏区改称苏林村,1986年设镇再改称红场镇,以纪念红场革命旧址。

6、跃进路、红领巾路等都带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色彩。

7、有些地名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易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地名改为“红卫”、“红旗”,以赶时髦。“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又都陆续改回原来的地名。

8、从汕头老市区的“四永一升平”(永安、永和、永兴、永泰、升平)和“四安一镇邦”(怀安、怡安、万安、棉安、镇邦)充满东南亚风情的骑楼老街,到东部新区的“山”(南北走向的华山路、天山路、衡山路、嵩山路、泰山路、黄山路)与“水”(东西走向的黄河路、长江路、珠江路、韩江路、榕江路、练江路、珠池路),现代化高楼林立的通衢大道,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见证了汕头改革开放、特区成立30年翻天覆地喜人变化。

9、历史上,一些因地标性建筑而起的地名也或多或少“涂”上了政治色彩。南澳石亭街因街中有石亭(牌坊)而得名,那是为表彰南澳副总兵郑芝龙剿山寇、抗击外来侵略的功绩而在街道中构筑石牌坊。潮州城内有侍卫府巷,侍卫府是清朝乾隆年间科名功绩显赫的御前侍卫、湖北宜昌镇总兵林炳星的府第。澄城中山路有一处地方叫双忠公,因有一座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的双忠公祠而得名。人们敬其忠勇,立祠祭祀,尽管后来祠被拆除,双忠公的地名却与其业绩世代相传。

NO.5 因宗族姓氏而得名

五、潮汕地区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往往是最早开辟生活之路的移民,可说是该聚落的开山鼻祖。通过这些地名,人们可以追溯到该地的创业史和移民史。

NO.6 因历史人物而得名

地名又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传说集,这些历史传说大多流传于民间,很多在史籍上已无法查考。

1、潮汕地名记录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韩愈。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他治潮8个月,传道起文、劝农驱鳄,政绩卓著,加上赵德、苏东坡等人的宣传,潮人便以其姓名别号为山水之名:水称韩江、山称韩山,街巷有昌黎路、慕韩里,充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崇敬之情。

2、潮州竹篙山也与韩愈有关:有一次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韩愈巡视到城北,走过之处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召集人马,筑堤防洪。岂料奇迹出现:插上竹竿的地方拱起一条山脉,堵住汹涌的洪水,后人便称此山脉为竹篙山。

3、南宋末代皇帝赵昰、赵昺兄弟和文天祥、陆秀夫等都在潮汕活动过,留下很多与他们有关的地名。如:潮州开元路东侧有一口古井,人称义井;对面胡同称义井巷。相传宋帝昺逃难到此,饥渴难忍,却找不到水。来到城南路边有井,却又找不到汲水工具。宋帝长叹一声:“难道连水也欺负我么?”话音未落,但见井水上涨,涌至井面,帝昺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遂封此井为义,井边小巷也沾光,称义井巷。南澳也有宋井、太子楼、官屿与乌屿等。

4、国姓井则是在离南澳22公里的中澎岛上。传说国姓爷郑成功的部队驻队在此,没有淡水饮用。郑成功亲自勘找水源,挖掘此井,不仅解决了官兵的饮用水,也使渔民饮上淡水。为纪念郑成功,人们便将此井称为国姓井,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揭东县云路镇翁内村有曾逵寨,因清朝农民起义军将领曾逵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相沿至今。

6、澄海莲花山南麓有一峡谷,南宋陈吊眼起兵抗元,其妹陈金花驻守这一要塞,后人便称此峡谷为陈金巷。又因为潮汕方言“陈”与“铜”同音,有人讹传为铜金巷。

7、福建漳浦海盗吴平1565年在深澳镇东北部率众创寨,称吴平寨;他在海边傍船而设立的营寨则被当地人称为贼寨。

8、澳东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有16名女青年在此安营扎寨建农场,号称“红山十六姑娘”,此地也简称红山十六。

NO.7 因神话传说而得名

因神话命地名很有意思,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实例不少。

1、潮州湘子桥原名广济桥,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韩仙子移山驱石帮助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改为今名。

2、揭西县城河婆镇,原作何婆,只因昔年有一位卖擂茶的何大娘,善良和蔼,擂茶香甜可口,人们无不称颂何婆之美德及擂茶之美味,久而久之,何婆便成了此地的代称,乃至成了地名。

3、澄海福坪村曾有人育得一个120两重的番薯,远近闻名,有人便把该村称为“百二两”,原来的村名反而被淡忘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往往能够演化成为一个美妙的地名。

4、澄海的鸿沟据传唐末以前一直称为环山,后因地震而山崩地裂,海底升高,联成石滩,滩中有一大海沟,涨潮时海水轰涌而入,退潮时鸿雁喧鸣而来。人们视鸿雁为吉祥鸟,此地于是改称鸿沟。

5、澄海上坑村有座接龙桥,相传宋帝昺逃难至此,天降大雨,又有大河拦路,一时找不到船只过渡。情急之际,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宋军赶忙过河。后来村民在此建桥,起名接龙桥。

6、龙田村的跌马桥也有故事:清咸丰年间,潮州、澄海一带田园失收,官府横征暴敛,民众揭竿造反。潮州知府吴均带兵从澄城到龙田弹压,途中狂风大雨骤至,在龙田村的小石桥上,吴均马失前蹄,跌死河中,村民便把此桥叫做跌马桥。

7、南澳隆东方有白牛树,相传靠海处有一白牛常泅渡过海偷吃饶平海山岛上田里的稻谷。当地村民拔起一株水稻,连泥丢在牛背上,跟踪到了白牛村,在海边把牛杀了。牛死化为白石,贮立海边,称白牛石,附近的村子就叫白牛村。

NO.8 因风光胜迹而得名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这类地名遍布城乡各地。

1、潮州开元路在开元寺前,因寺得名。

2、太平路原称大街,1922年修建马路时挖掘得元朝政和元年(1328)石碑一块,上书“木平”2字,遂命名此路为太平路。因碑得名的还有普宁石牌镇、揭阳牌边村等。

3、澄海县城文祠东路、文祠西路因有文祠而得名,李厝宫因有三元古宫,寺后街因在龙潭寺后。汕头市区的妈屿、妈宫、小公园、石炮台,揭阳的炮台、学宫,以及潮阳的文光路等莫不如是。

4、1916年汕头老市区厦岭一带筑堤围并在耀华港畔兴建耀华火柴厂,后厂名改为光华,地随厂名,厦岭改为光华埠。随后,光华农场、光华路、光华村陆续命名。

5、汕头电视塔下潮汕路口到莲塘的公路原称五七路,是因为公路附近有五七干校和几所中学的学农基地。

6、1985年以后这里崛起宏伟壮观的汕头大学,成为新的标志性建筑、汕头新八景之一,路名也就改为大学路。

7、潮汕不少地方有所城的地名,如陆丰碣石、汕头蓬州、饶平东界等地,大都与军队驻扎的军营有关。东界所城就是一座较为完整的城堡,城墙内外均用石条垒成,中夯泥土;东西南北4个城门上都有重楼,城隅上设置敌台。

8、南澳有凤屿,别名辞郎洲,其由来是南宋景炎元年(1276)宋帝赵昰与弟赵昺要离开南澳,都统张达护驾跟随,张妻陈娘送夫至此,珍重挥别,故名。后人据此编演的潮剧《辞郎洲》成为经典剧目。赵昰赵昺在南澳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也都成为地名。他们曾在海滩上挖掘了三口井:龙井、虎井和马井。潮涨潮退,岁月烟灭,而今人们还能见到的宋井就是当年的马井。

NO.9 寄寓吉祥,因心得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命名时往往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寓意吉祥,希望把地名起得文雅并与吉祥幸福有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德、义、顺、泰、宁、清、明、澄、靖等。

1、汕头市区有长平路、永平路、永泰路、迎祥路、仁安街、万安街、新兴街、仁和里、万福里、五福里、文德里;潮州湘桥区有太平路、文安路、太昌路、福真路、广平街、永兴街、永丰街、新安街。澄海、靖海均取自“澄靖海氖”之意。这些地名与地理实体的自然特点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直接寄托了人们赋予的思想观念而已。

3、潮汕人还喜欢用古籍上能反映美好愿望的词语为村落命名。如澄海的德邻村出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既反映了村民希望团结和睦,又十分雅致。龙田村俗称田寮,明朝明村中举人卢升按《易经》“见龙在田”之意,改村名为龙田。

4、寓托性地名中还有引用古代名贤故事或古籍文献,显得文雅深奥,在民间寻常人家中难以传承,所以在口头上又有另一通俗地名承继下来,成了口头称呼与文字记载不一致的奇怪现象。如澄海西埭头写作海岱、长陇写作长龙、沙尾写作凤尾、下埠写作华埠、下布写作华富、砂砻写作仙龙、龙眼城写成隆城、白沙铺写成碧沙;潮阳的四家写作诗家、牛埕写作珠埕、下寮写作华瑶、际尾写作济美、港尾写作港美、下尾写作华美、南洋写作南阳、高塘写作高堂,等等,不一而足。

NO.10 弃俗从雅,因意得名

地名不同于一般的地理名词,不但有社会性,还有鲜明的民族性,含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色彩。地名由人组成的社会约定俗成,往往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地名的人文属性。

1、潮阳两英初名乌雅圩,人们视乌鸦为不吉利,改称鹰圩;又因为鹰字笔划太多,遂改为两英圩。

2、和平镇地处练江出海口,盛产牡蛎,潮汕方言称为蚝,其地便命名为蚝圩。文天祥勤王之师至此,认为蚝字粗俗难懂,改为和平,沿用至今。

3、达濠珠浦村原名砂浦,后嫌砂字粗俗而改为今名。

4、南澳龙地村地形呈长条状蜿蜒曲折,形似长蛇,始称蛇地。民国年间乡民因蛇丑陋而改为龙地。

5、澄海隆都隘洋村原名鸭洋村,以鸭入名未免粗俗,便以近音隘取而代之。

6、云关路村原名牛头路村,以字形相似的云关取代牛头。类似例子在澄海还有很多:岭顶、砂砻、山家村分别改为岭亭、仙龙、仙居村。

7、潮汕人常常采用谐音或近音的方法把原来较粗俗的地名写成文雅的字词。澄海莱芜半岛俗称奶脯山(因双乳峰得名),也讹称篮脯。人们嫌其粗俗而以近音改为莱芜。南澳原有虾尾屿,后用谐音法改为霞飞屿: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文雅也!

8、地名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稳定性,代代相传,许多古字的音义也被十分难得地保留下来,如“埭”字、“洋”字。洋的古义之一是广大,后引申用以指田野。“埕”意为庭院、广场,引为地名的有潮阳古埕、惠来新厝埕、南澳前埔埕、饶平大埕和高埕等。

人杰“地”灵、实至“名”归。地名,为人文社会添彩,让潮汕大地亘久生辉!

(来源:潮汕美食与文化)

 

[新埔洋,新埔洋号油轮属于哪个公司_]

引用地址:https://www.cha65.net/202312/41560.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