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问题_股票问答_专家推荐股票_问股室_问股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零基础学炒股和学炒股从哪里入手

 

想炒股的网友经常会看到股市牛人每天更新大盘,用上的各种术语更是看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话,即使再好再准的股评你也是看不明白的,等于这些信息将于你无关,所以作为新手,一定要入乡随俗理解一些基本的股市术语,才能在股市里有更好的交流。下面就简单讲解一些基本的术语。

1、发现趋势——发现整体的趋势是炒股布局的根本依据

2、支撑和阻力——支撑和阻力水准是图表中经受持续向上或向下压力的点。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一旦支撑水准被打破,它就会转变成阻力。

3、线条和通道——趋势线在识别市场趋势方向方面是简单而实用的工具;

4、牛市: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通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

5、熊市: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通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6、牛皮市:指在所考察交易日里,证券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很小,价格变化不大,市价像被钉住了似的,如牛皮之坚韧。

7、成长股:指在有前途的产业中,利润增长率较高的企业股票。成长股的股价呈不断上涨趋势。

8、吃货:指庄家在低价时暗中买进股票。出货:指庄家在高价时,不动声色地卖出股票。

9、跳空:指股市受到强烈利多或利空消息的刺激,股价开始大幅跳动。在上涨时,当天的开盘或最低价,高于前一天的收盘价或最高价以上,称跳空而上;下跌时,当天的开盘或最高价,低于前一天的收盘价或最低价,称跳空而下。

10、集合竞价:所谓集合竞价就是在当天还没有成交价的时候,根据前一天的收盘价和对当日股市的预测来输入股票价格,而在这段时间里输入计算机主机的所有价格都是平等的。

11、连续竞价:所谓连续竞价,即是指对申报的每一笔买卖委托。

12、零股交易:不到一个成交单位(1手=100股)的股票,如1股、10股,称为零股.在卖出股票时,可以用零股进行委托;但买进股票时不能以零股进行委托,最小单位是1手,即100股。

13、派息:股票前一日收盘价减去上市公司发放的股息称为派息。

14、含权:凡是有股票有权未送配的均称含权。

早些开始学习炒股,已赢在起跑线上,期待你们能早日毕业,赚取巨额收益。

点击“了解更多”,可获取《零基础炒股入门教程》。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纵然账户中有千万家资,也需要股民自己去操作,钱不可能自己繁衍。操作前我们可以参考很多的调研报告、分析言论和文章,但博采众长之后,依然还是需要股民自己拿主意,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就注定了股民的成败是由股民的思维方式、知识范围、性格特点、操作模式所决定的,这其实也是为何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同样的个股、同样的分析结论和操作策略,只是换了不同的股民操作,就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由此,我们引出了赢家模式与输家模式的第一个不同:操作事件究竟是由哪个群体主导的?赢家在操作中,无论操作结果如何,总是以股市规律、市场走势作为依据,永远是改变自己以适应市场环境、顺应市场规律和趋势,即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自身的不足,而将顺利的原因视为顺应市场客观规律的结果;而输家总是在操作中抱怨很多的事情,似乎操作所产生的结果并不由自己主导,而全部应归咎于外界因素。输家会时常抱怨市场的不公,抱怨怀才不遇,抱怨环境恶劣,抱怨生不逢时,抱怨个股表现太差,抱怨别人分析不准,却始终不提自己在操作中的失误,即便偶尔总结也时常以心态不好,或者自己经验不足、有情可原来自我安慰。但股市不会怜悯任何人,也不会因股民身份或地位的区别就分别对待。其实当股民觉得周边所有的事物都有问题的时候,股民就需要反思一下,问题很可能是出在自己身上。

综合在此问题上总结得出的赢家模式与输家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股民如何看待自身在操作中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其在股市操作中的优势与劣势。赢家模式的积极态度,直接为其带来了两大优势:第一,更好地认识股市,更容易获得股市的认可。股市并不总是那么理性,也存在很多对基本面、消息面的误读,且走势一旦出现就会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此时再去抱怨不仅浪费时间,也让自己站在了股市的对立面,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顺势学习市场中出现的新变化,补充自己相关知识的漏洞,这样在未来不仅可以预知风险,也能够更好地发现机会。第二,在操作中明确“主体”的重要地位,即承认股民自身的能力与操作结果存在高度关联,这样提高操作成功率和赢利范围就有了明确途径——提高股民自身能力。因此股民就会时刻着眼于发现自身在操作中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充分的学习来弥补劣势,甚至将劣势逐步培养成新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操作中的风险,而且由于新优势的出现,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赢利空间,获得更多赚钱的机会。下面笔者举几个实例,以帮助股民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

置之绝境而后重生:极端走势下的操盘思考

股市有时是非常残酷的,不讲任何情面,走势一旦出现便无法更改,即便股民分析得多么准确,预想得多么完美,但最后都会以股市实际走势为准,结果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因此,赢家往往喜欢把自己逼入破釜沉舟的绝境,将一切导致操作进入非理想状态的结果都归结为自身对于股市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考虑不周。迫于这种巨大的压力,赢家会非常努力地研究市场,以补足自己知识上的不足。这种对自己苛刻,对市场宽容、奋力搏击的勇气,往往能够换来市场的肯定。如果说赢家往往容易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那也是对这个群体无限努力的一种奖励。

市场中总是会存在一些“不可抗”的因素,比如说A股市场历史上最长的熊市以及涨幅最大的牛市,都是因为同样的一个因素——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造成的。2001年6月初,在市场创出新高进入了2 200点时代之际,市场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财政部的一篇讲话——《国有股减持是证券市场重大利好》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股市中引爆,顿时引来了无限的争议,巨量的国有股上市是抢占胜利果实,还是开启全流通时代将A股市场引向光明之路呢?最后市场选择的是“用脚投票”,因为市场实在承受不起数倍于流通市值的国有股,由此开启了一波将近4年的大熊市。在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这段时间里,虽然也有很多的利好刺激,但市场始终对股改因素念念不忘。很显然这期间有太多的问题并不是由股民所决定的,但抱怨和牢骚没有用,如果股民能够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对造成熊市的因素股改进行深刻的研究,那么结果就会截然不同。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600031)的股改方案获高票通过,其也成了“A股股改第一股”,随后大批的股改试点个股上市,上证综指也在1 000点一线构筑了一个小双底,从此开启了一波大牛市。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最高达到了6 124点,从998点起步,这波牛市上涨超过了5 000点,而这波牛市的契机就是股改问题得以解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时候熊市虽然残酷,带给你各种折磨,但这样的苦痛是否也在帮助你成长,在向你暗示未来大涨的因素呢?

无独有偶,市场的极端走势并不仅表现为牛市和熊市,还有单日的暴跌与暴涨。不知道股民是否注意到,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涨幅往往不是出现在牛市,而是出现在熊市;同样,历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往往也不是出现在熊市,而是出现在牛市。自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场施行涨跌停板制度后,以上证综指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最大涨幅出现于2001年10月23日,当时管理层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至此持续下跌了4个月的股市终于有了一丝暖意。当天上证综指大涨9.86%,深证成指大涨10%的涨幅也创造了历史纪录。

此外,第二涨幅和第三涨幅都出现在股指从6 124点一路跌到1 664点的熊市过程中,分别产生于2008年9月19日和2008年4月24日,其中上证综指涨幅分别为9.45% 和9.29%。2008年9月19日,在印花税单向征收的刺激之下,沪深两市出现了全部个股、权证、封闭式基金(以下简称封基)集体涨停的走势,这是A股市场历史上的首次。而随着市场规模和投资品种的增多以及全体涨停难度的增加,这也很可能是A股市场历史上最后一次集体涨停了。

自1996年12月26日A股市场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后,A股市场历史上最大跌幅发生于1997年2月18日,上证综指跌幅为8.91%;同年5月22日出现了A股市场历史上第三大单日跌幅,上证综指下跌8.83%,而这期间股市正处于一波小牛市的上涨中。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在2007年2月27日和6月4日的下跌中,上证综指跌幅分别为8.84%和8.26%,为历史单日下跌排行榜上的第二大跌幅和第五大跌幅。为何熊市中屡屡出现单日长阳,而牛市中反而容易出现单日长阴呢?

这是源于持续的上涨之后,市场积聚了较多的风险,只是这样的风险被牛市激昂的情绪所掩盖,最后当这些风险因为外界某一个刺激而集中释放的时候,便会出现惊天动地的走势;同样,熊市出现长阳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极端走势对于技术面、基本面、心理面等单一的分析方式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这些分析方式在极端走势面前往往都显得十分苍白,甚至是毫无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唯有市场本质因素在起作用,即资金的逐利性以及趋势变化的积累效应。任何资金都以赢利为第一目的,所以当风险来临的时候,先知先觉的资金势必会率先逃离,而相关操作所带来的影响积累之后便会形成非常明显的变化。随着后知后觉的资金也加入其中,这样便出现了“量”变后的“质”变,也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极端走势,且“量”积累得越多,其质变时威力越大。股民之所以总是觉得极端走势很突然,就是因为忽略了“量”的积累。

因此每一次的极端走势,实际上就是股市在向股民传达信息,提示股民该补课了,因为股市总是在动态中运行,股民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尤其是在如今的双向交易时代,极端的大涨和大跌都会带来爆仓的风险,那么作为股民就更不应该怨天尤人,因为你在抱怨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被市场抛弃了。所以,股民必须把自己逼入到一种绝境中,即放弃所有的外力支持,无条件地遵循股市规律和股市走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完全改造自己以适应市场,让每一次极端走势都成为弥补自身不足的契机。只有这样,当周边环境稍微给予支持时,股民就会感觉到事半功倍。而假如总是想着在理想状态中操作,那么周边环境只要出现一丁点的变化,股民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赢家模式的关键就在于,股民一定要独立思考,要为自己操作的一切行为负责,即便是外界因素造成了操作上的失误,也应该将责任归结于自己计划的疏忽以及对市场要素判断的不足。这样,股民越独立,就越能够抵御风险,相反股民对外界因素依赖越多,就越容易受到突发因素的冲击。

挫折带来财富:政策解读分析系统

赢家的信条是:当你拒绝挫折,也就拒绝了财富。在前面介绍各种极端走势时,很多股民或许还心存侥幸,认为并不是所有股民都会碰到那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对此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实际上极端走势在股市中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是会经常出现。所以说与其逃避不如积极应对,而且在储备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还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就曾因市场极端走势,创立了一套政策解读分析系统。

2007年5月30日,这是A股市场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因政策“深夜突袭”而出现极端行情的一天。5月30日凌晨,管理层在网站发布消息称“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而就在之前几天,还有管理层高官出面辟谣市场对调整印花税的传闻。这样的朝令夕改使得本来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大的波澜,当天沪深两市均出现了大幅的跳空低开,瞬间几分钟反弹后便一路下跌,收盘时上证综指重挫6.5%,创造了两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随后几天上证综指再度大跌,5天内最大跌幅累积超过930点,幅度超过21%。接着市场又开启了一波大的上涨,9天内几乎“收复了全部的失地”。短时间内如此剧烈的波动,可以说令每一位经历过的股民都记忆深刻。虽然说A股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交易所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过山车”走势,但当时市场个股少,规模比较小,股民和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也都很小,所以相关影响并没有那么大。综合各种因素来看,2007年的“5?30”事件是A股市场20年成长史中波及个股最多、影响市值最大、行情振幅最剧烈的一波因政策调控而出现的震荡行情。

虽然这样的事件具有偶然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并不来源于普通的股民,但股市给股民带来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很多股民手中的个股都持续产生了几个跌停板,最后只能够接受这样严厉而残酷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股民该如何抉择?笔者在“5?30”事件来临时虽然设有止损保护机制,但事发突然,最后依然损失颇多。当时笔者感觉极度迷茫,头脑中充满了诧异与震惊,因为之前谁都没想过管理层会朝令夕改。当时基本面虽然显露了一些迹象,似乎管理层要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控,并且有消息称是印花税的调整,但由于相关管理层人士的辟谣,笔者就放松了警惕,甚至包括在2007年5月30日公告消息出现时,笔者还心存侥幸,认为市场反应不会过激,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撤离时间(5月30日当天早盘实际上有将近30分钟时间市场是强势冲高的,甚至一度大幅回补了低开跳空的缺口,此时是卖出的大好时机)。

在经历了这样的股市挫折后,笔者就反思“牛市中为何会出现突然的极端走势”,并对自己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随后得出了两点收获:其一,股市没有“不可能”,对于市场不应该抱任何的侥幸心理。一个利空或者一个调控政策,市场预期对其越惧怕,股民的看空心理越强烈,那么其真正到来的时候威力往往越大。虽然“5?30”事件看上去和股民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股民都过于天真,沉寂在牛市的喜悦中无法自拔,心里虽然对调控有些警惕,但很快就因市场的赚钱效应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实际上牛市中单日暴跌出现的概率远大于熊市,毕竟越是持续地上涨积聚的风险就越大。其二,研究功课不应该存在盲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政策和市场现象,不要轻易地说懂,对于未知因素要设置更严格更明确的风险控制。笔者当时热衷于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认为其直接对应股市板块,可以更早地发现机会,而忽略了对公开市场操作、印花税、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研究。假如当时笔者对此能够有所涉猎,或者能够提前设置相关应急的预案和措施,那么当印花税真正调整之时,也不至于因为措手不及的慌乱而错过了最佳的卖出时间,使本金损失不小。

实际上这两点反思就源于股市赢家模式中的“股民是操作的主体,占主导地位”,看似是市场的极端走势给股民操作带来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而实际上却是由于股民本身对于事件的应急措施不够,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而出现了操作中的“真空区”。股民不可能让股市、管理层或者政策来承担自己操作失误的责任,而只能够不断地壮大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抵御外界的考验。经历了“5?30”事件之后,笔者在政策和消息解读方面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变,也总结出了普通股民在政策方面能够做到的四个层次。

对于政策研究能力一般的股民来说,初级的功课就是对每年3月中旬的“两会”和每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重点的研究与解读,解读“两会”主要是明确股市在一年当中的任务是什么,也就是明确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笔者的《选股其实很简单:主体思维选股法》一书对此有详细的分析。实际上近10年来,管理层经历了救市、树立股市的信心、借牛市大力发展股市的容量、完善整个市场的机制、将股市做大做强、为服务国民经济发挥更大的功效等几个阶段。为什么近几年股市中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持续加速,哪怕是在市场极度弱势之际,也未降低其速度,就是源于在2010年“两会”期间,管理层提出了“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因此,管理层在“两会”上对于当年股市的定位是连贯而有序的,研究这样的信息股民就可以先于市场知道当年股市的趋势与行情特点。更为有利的是,无论是“两会”后的4月初,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12月,都是一年中操作相对空闲的时间。一般来说,每年的1~4月是利用“主体思维选股法”中“年报送配稳增值”实战战法做年报板块的时间,做完这波行情后,在4月初顺势空仓休整,对“两会”中出现的政策进行相关研究,对随后的行情热点进行挖掘与分析,在操作上也会更顺畅。而到了年底的12月,股市中“年末效应”越发明显,资金压力增大,此时不宜做行情,我们又可以进行适当休整,研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第二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定位方向,直接明确市场的资金面动态,从而提前挖掘来年行情的特征。笔者的《股市钱规则:让你赚得更多的秘密》一书就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近10余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方向上的变动,以及其对应的股市走势。当股民对这些有了深入的研究之后,那么对于市场资金面的分析就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对于理解市场中的行情就大有益处。

有了这样的基础后,股民就可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研究,即观察每月宏观经济数据。一般在每年的年初,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会公布本年度的经济数据公布时间表,应该是在每月的10~15日(年与年之间会有微小的不同,但大致不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国家统计局会公布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诸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等。研究宏观经济数据是为后面研究经济大周期作准备,同时也能直接地分析出一些行业的动态,对于股民研究相关行业趋势来说很有帮助,进而有助于股民把握其中相关行业对应板块的趋势。尤其是在每月5日左右,会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公布,因为是月度数据,所以它能够综合性地反映出经济体的各项指标,而且其分类指数下对应的就是具体的行业指数,非常适合一些产业政策和行业板块的爱好者对其进行分析。

经济数据公布的前后很容易出现货币政策的调整,比如大家熟悉的利息调整、准备金率的调整等,这不仅是因为宏观经济数据能直接反映通胀,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一些修正,同时也源于货币政策的时间周期。这就引出了股民对政策解读的第三个层次:对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工具调整周期的理解。央行的官网每周都会公布其固定在周二和周四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公告。央行在公开市场主要进行三类债券交易操作,即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票,如常见的3月期、1年期、3年期央票等);回购操作(简单来说正回购即回笼货币,逆回购即向市场注资);现券交易(直接对债券的买卖,买入债券即投放货币,卖出债券即回笼货币)。将这些操作与当周到期的资金进行对冲,就是本周净投放和净回笼的数值。较大周期的数值,诸如月度和季度数值,则能够帮助股民知道当下整个市场大致的流动性趋势,而逐周的数值则能够提前帮助股民发现央行对准备金率和利率进行调整的前兆。

第四个层次就相对较高了,经过前面的铺垫,此时股民已经具备了对大的经济周期,尤其是对全球经济周期和全球股市动态及国内股市周期进行超前分析的能力,关于这点笔者在《股市钱规则:让你赚得更多的秘密》一书中有过详细分析。经济的周期为复苏、增长、高潮、危机、衰退,呈现螺旋式上升;而货币与财经政策的周期则为积极、稳健、从紧,呈现一种波浪式的前行;对应的股市走势就是牛市初期、牛市高潮、震荡期、熊市初期、熊市高潮、震荡期。那么当股民可以先人一步发现整个市场大的周期时,就可以预先进行对应策略的操作,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赢利范围、更多的选择空间、更优秀的赢利模式。

上面这些就是笔者经过长时间试验后总结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经历了极端走势后反思而得的普通股民研究政策、解读日常消息面分析的实用法则,其通过一步步的积累,让看上去深奥复杂的政策和消息面变得通俗易懂。这样股民就可以先于市场内的其他群体,率先发现市场的机会与风险。下面笔者将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政策解读分析系统”的使用。

准备金率和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上面提到的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跟踪市场资金面动态而提前洞察到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的信息,做到准确预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概率来发现其中的机会与风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历年来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的表格。笔者经过查询资料,并在每次调整时自己补充完成的表格,股民也应该做一个类似的表格,这样在分析时就会更加便利。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阅读,笔者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各种相关概念。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央行的存款,而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很显然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就减少了金融机构手中可用的资金,那么其向外进行信用行为的能力就会减弱,这样就间接地起到了收紧银根、实现回笼市场资金流动性的目的,反之亦然。这里需要投资者注意的一点就是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并不直接作用于市场资金。这样就带来了两个要点:其一,由于该种方式只是针对金融机构,直接影响范围小,所以相对于其他工具来说央行更愿意采用这样的方式,更容易控制,且实施成本较低;其二,由于是间接传导给市场资金,所以需要一个时间传导的过程,往往会有滞后作用,因此准备金率一旦调整往往就会带来随后一连串的动作,不是一次调整就可以达到目的。我们对比2也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率比利率调整“更为频繁”,也是源于以上两点。

由于我国是在1955年 3月1日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发行了新的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例为1∶10 000,所以说,研究1955年之后的利率调整行为更有价值。利率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个指标,利率简单来说就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利息的多与少。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实际利率,一般来说,国际上公认的计算公式是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物价变动率)-1。而简单来衡量的话,我们经常把1年期存款利率与经济数据中的CPI增长率来进行比较。比如说最近的负利率时代出现于2010年3月,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CPI增速达到2.7%,这是18个月来CPI首次超过同期1年期2.25%的存款利率,宣告我国进入负利率时代;随后在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份CPI增速达到5.1%,创28个月新高,而同期虽然在10月20日加息过,当年1年期存款利率也不过只有2.5%,负利率缺口继续扩大。

利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管理层每次动用时也比较谨慎,这是源于利率的影响范围比存款准备金率更大。比如当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速时,就需要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来收紧信贷,同时也要给予老百姓储蓄资产以补偿,平抑负利率带来的影响;反之亦然。而且利率是与汇率紧密相关的,汇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当一个国家的利率上升,即意味着持有该国货币的利息增加,自然会吸引资金进行购买,从而使得该国货币强势,甚至引发增值;而增值预期也会导致更多的国际热钱和投机资金对这个国家的货币进行投资,资金流动性的增加势必会促生通胀等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会继续对汇率施压,也会给利率带来上涨的压力。实际上我国继2005年汇改之后,在2010年6月再度提出汇改后,出现人民币再度以较快速度升值的现象也是这个原因。

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可提前察觉

经过了这样的概念讲解之后。仔细分析可清晰发现,2007年至今,无论是准备金率还是利率的调整都比较频繁,这是为何?实际上有两点原因:第一,汇率与利率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了。2005年年末汇改之后,汇率波动的空间大大增加了,而前面分析提到了汇率与利率是广泛联系的,所以当汇率频繁波动之际,势必会引发我国在货币工具方面进行相应的变动。第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尤其是大量热钱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对外贸易因素进入我国后,资金流动的情况更为复杂,而以全局对冲货币流动性为任务的央行,自然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整。而股市最根本的就是三点:资金、赚钱效应与赢利模式。资金是一切股市行为的最终执行者,无论是股价变动还是成交量变化,归根结底都是资金行为,而赚钱效应能够控制资金进出,因为资金的逐利性是第一大需求,除此之外就是政策,政策控制着资金总量的宽松与收紧。所以利率和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势必会影响股市的走势。比如2010年和2011年市场都是在年初进行了准备金率的上调,这直接带来股市在第一季度走势上的低迷,而第一季度是全年资金压力最小的时间段,也是利润累积的基础,此时的走势直接导致2010年和2011年成为震荡调整之年。可以说政策对于资金总量上的影响,通过资金的传导对股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无论是利率还是准备金率的调整,每次管理层都会作充分的铺垫,权衡全局各方利益关系之后才推出,并不是很多股民想象的那样,每次调整都是突然而至。换句话说,如果股民总是感觉到政策和基本面信息突然地出现,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并不是市场的问题,也不是管理层的问题,更不可能是政策的问题,而是股民自己疏于对上述信息观察与研究的结果。作为想要成为赢家的股民,显然不能靠等待,更不可在政策出台之后才想到要进行相关对策的准备,而是应该从自身出发,提前对相关政策动向进行观察与研究,给操作留足充分的空间。

笔者选取距离最近,也是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相对频繁的时间段为例,即2010年10月中旬至2011年1月底。在这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加息与4次准备金率的上调,动作频率不可谓不高,甚至出现过9天内两度上调准备金率的情况。如果股民没有作好准备,就很容易出现操作上的慌乱。而回顾这期间笔者的博客大家就可以发现,笔者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期间货币工具调整的动向,既做到了提前警示,又做到了政策到来时的准确解读,那么这靠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上面提到的,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总结与日常的积累。公开市场与利率、准备金率调整的关系是常规工具与非常规工具之间的关系,即如果央行能够通过公开市场常规的操作来对冲资金流动性、解决相关问题的话,那么就不会轻易地动用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反之一旦出现公开市场异常现象(比如说停滞很久的操作品种突然出现,而且此类品种还不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是央票利率出现异常,如突然提高并与存款利率形成倒挂就是很好的加息前兆等),那么往往就是管理层要有动作前向市场发出的信号。

当然能够发现“异常”需要平时功课的积累,对市场“平常”行为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发现“不平常”的现象。所以如果股民想成为一个赢家,必须要做好功课,当然这样的功课完成之后,就成了股民自己的“主体思维选股法”中的一部分,也就直接形成了操作的主体优势,从而长期受益。

再比如在2010年11月10日央行公布“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前的那个周末,笔者在博客的常规分析中就已经对此进行了预估判断,认为央行会在短期内有准备金率调整的动作,理由有三点:其一,之前10月下旬的加息是一个信号,时隔近两年后重新调整利率,肯定是一系列动作的开始,考虑到全球加速印钞的现象,就更加加强了笔者的这种判断。其二,央行在11月10日(周二)发行了320亿元1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为2.3437%,较此前两周所在的2.2913%的水平上涨了约5个基点,也是10月20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上调。其三,即将发布10月经济数据,通胀压力继续增加。果然,在该文发布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央行就发布了调整准备金率的消息。

在这则消息发布之后,笔者继续提醒投资者,这样的准备金率调整之后势必还会有更多的调整,因为准备金率调整的特点是间接作用于资金面。果然,11月19日晚央行再度上调了准备金率。之后在12月10日央行再度公布上调准备金率的前一个交易日,即12月9日,笔者在周四收评《周末新政诱急跌,破2 800将有好买点》的博文中提示了,“随着3年期央票的停发,以及一二级市场的利率过大导致央票吸引力降低、发行量连续下降,这严重影响到了央行常规回笼动作,尤其是再度到了经济数据发布的时间,通胀和对冲过剩资金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当常规回笼手段无法完成任务时,势必要通过非常规手段来进行对冲。比如加息,这样可提高央票利率空间,让央票回笼手段重新发挥作用;或者提高准备金率,一次性回笼大额资金以起到对冲的作用”。所以说12月10日央行公布再度上调准备金率是一种必然,如果这样达不到效果,依然还需要通过加息等其他手段。

2010年12月24日,笔者再度在早评中发布了《市场资金面又出新情况》一文,此时央行再度暂停了之前在回笼资金方面起到很大作用的3年期央票,同时3月期央票只有10亿元的低量发行,相对于同期上千亿元的到期资金来说,常规回笼手段已经基本停止发挥作用了。与之前不同,经过央行1个月内3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央票利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依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常规手段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同时在每年年底,由于我国特殊的财税制度和年报会计制度,各群体都在“囤”钱,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结算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美化年报,为来年年初准备足够的筹码。尤其是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的“中债分析”日报数据显示,2010年12月10日,隔夜回购利率没有发生交易,而7天回购利率为2.488%,14天为2.177%,21天为3.258%;到2010年12月23日,隔夜回购利率为3.255%,而7天回购利率为5.676%,14天为4.844%,21天为5.837%。此时,回购利率已经是之前的两倍多了,足见各方到处“抓”钱、“囤”钱的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央行不可能坐视不管。果然,2010年12月26日,央行宣布加息。

随后2011年1月14日央行公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次更加典型,笔者在当周就作出了分析。此时央行重启了3类正回购操作,分别是7天、14天、91天期正回购操作,尤其是时隔两年多之后重启了14天正回购操作,这是一个明显的异动。但并不是异动就会形成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我们还要看这样的异动要达到什么效果,是否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启动正回购是为了回笼资金流动性,但短期回笼操作只能够将资金平移,因为7天、14天、91天期这些回购的资金会在到期后被释放。如果短期内到期资金量出现的高峰和低谷比较明显,其能够起到平滑对冲压力的作用,但此时显然不是。因为1月14日的下一周将有2 470亿元到期资金,再下一周还有1 700亿元到期资金,而整个第一季度总到期量为16 300亿元,很显然短期的正回购操作起不到回笼效果,此时启动这样的操作,向市场发信号的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因此笔者当时就预计央行势必要有所动作了,果不其然,在1月14日央行就宣布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

在2011年春节前,笔者发布了《关注春节前加息窗口的开启》的博文,原因是2010年至2011年1月,准备金率上调了7次共计3.5%,而加息只有两次,总计0.5%,与此同时CPI在加速上涨,导致负利率始终处于放大的状态。这样一来,银行储蓄存款就处于一个下降的状态,而金融机构在竭力地加大投放贷款。央行又在2011年1月收紧准备金率,造成春节前公开市场银行为了春节超储和弥补放贷后的缺口四处筹钱,甚至不惜付出较高的利率,这都说明银行处于夹板之中。再加上2011年1月通胀压力加大,央行加息行为已经箭在弦上。虽然央行没有如当时笔者文中预期的那样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2月1日加息,但实际上也延迟得并不远,在2月8日晚间,也就是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之前,央行公布了加息的消息,可以说笔者再度精准地把握了央行的动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股民解读央行的政策有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没有机会,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功课累积还是能够把握整个政策走向的脉络的。我们发现,一旦功课累积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住市场政策面细微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能够提前知悉,作好准备,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对市场极端走势的预警,以及对市场机会的提前发掘。

本节总结

作为一个赢家,必须要明确自己在股市操作中的主导地位。要以市场规律和客观事实为依据,无论股市走势看上去多么极端、多么不讲道理,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将操作结果的责任全部归结为自己对于市场某些要素的忽略以及对市场规律的研究不足。只有将自己逼入困境甚至是绝境中,对外界环境不存在丝毫的依靠,才能够真正激发自身的潜能,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发自内心地去弥补与提高。这样看上去对自己比较苛刻,实际上是一种爱护。因为在困境中成长,总从自身找寻问题,就能够理性面对一切;而当“主体”优势强大之后,外界稍微出现有利条件的“帮助”就会让你的赢利出现事半功倍的增长效果。

笔者实际上就是经历多次极端走势后,反思了自身在政策把握上存在的众多弱势,经过不断总结,最终找到了一条普通股民研究政策、经济方向的方法。通过对政策和经济的分析,我们可以先于市场其他群体发现其中的机会与风险,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及处理,让操作更具优势。

最后笔者要提醒广大股民,无论对于经济还是政策,股民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才能够真正把握其规律。初期这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需要股民坚持对政策和经济面的动态进行关注,而且很可能这些努力不会马上在操作中呈现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股民就会发觉股市中的大趋势会呈现非常清晰的规律,然后就可按图索骥地准确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势,那么相关的赢利空间和可操作的范围就会大幅提升。股市中从来都不存在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个赢家都是靠努力成功的。

[零基础学炒股和学炒股从哪里入手]

引用地址:https://www.cha65.net/202403/44364.html

tags: